top of page

為什麼不提供單色服務 ?

  • 作家相片: Grace
    Grace
  • 7月27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已更新:8月4日




來自同學的提問:「您好,我想問說為什麼你們不接單色呀?因為我也在想到底要不要接。我發現單色還是有單色市場,有人喜歡簡約風格,如果我沒有給客人有這個選擇,是不是又少了一個機會?」


這樣的提問很真實,妳其實已經觀察到一個美甲師成長過程中會面臨的選擇,到底是要「開放更多可能」,還是要「建立一種清楚的輪廓」。單色的確有市場,而且也很好,只是它帶來的意義會根據自己的定位而不同。


我自己其實剛學美甲的時候,單色對我當時來說是很難的,因為要刷得均勻、邊緣乾淨,每次都很緊張,而且對當時的新手階段來說,施作時間也很久,常常一組單色就耗掉很多精神和時間。那時候單色不是不想做,而是每次做都覺得壓力很大,加上自己也比較喜歡可以自由發揮的創作方式,所以從一開做美甲就沒有主動提供這項服務。


久了之後也發現,這樣反而幫我留下了比較多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排列和設計。現在回頭看,那段沒有做單色的時期,無意間也讓我累積了比較多創作的語言。也因為這樣,後來將這個經驗延伸給團隊裡的夥伴們,現在除了新手階段之外的夥伴也沒有提供單色、純貓眼、鏡面等服務,而是一起練習用風格做為我們的對話方式。


現在回頭看,當時不畫單色帶給我的不是損失,而是更多自由。


接或不接單色,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,也是取決於妳想怎麼經營這份工作。

我們可以5個面向去觀察自己的現階段狀態 :


妳要成為「什麼角色」來被記得 ?

如果妳希望作品帶著某種風格被記得,可能會更傾向讓每一組作品都能保有自己的設計語言。這時候不主動提供單色,或許是為了幫自己留一個風格輪廓的空間。讓客人在認識妳時,不只是看到一個服務選單,而是感受到一種氛圍與品味的線索。


妳現階段的服務結構是否一定需要「單色選項」?

每個人經營的階段不同,有些人在起步時會選擇先提供單色,來累積客源與曝光。而如果妳本身就喜歡簡約、清爽的呈現,也可以試著把這份喜好轉化成具風格感的設計款式,用妳的方式呈現出「簡約」的樣子。這樣做不代表排除單色,而是讓它變得更有妳的樣子。


妳是否已經累積了能讓客人「交給妳創作」的信任度 ?

初期在過渡期保留一點單色的彈性,可以陪著客人一起建立信任感。當客人開始說「都交給妳就好」,那就是妳慢慢累積出來的風格信任感。也許到那個時候,妳就會發現自己已經不需要再靠單色服務,而是能用風格與客人對話。


接單色,對你來說是累積還是消耗?

這題沒有標準答案,妳可以觀察看看接單色的時間,是讓妳更靠近自己喜歡的狀態 ?有時候我們會想:「我不想錯過任何機會」,但其實選擇不做某些服務,不一定是拒絕,而是保留空間讓自己更專心往想走的方向前進。在早期階段,我們常會因為想接住所有可能性而妥協,但要小心這些選擇可能也會變成日後無法轉型的枷鎖。如果妳未來想要的是「自由創作、風格被認可」,那現在的每一個「YES」,都會成為將來能不能說「NO」的基礎。


客人其實都很敏銳,她們也會用我們的選擇來理解我們的專業界線。當妳有自己的立場時,她們會感受到妳是主動定義,而不是被動配,而那些真正認同妳的客人其實都看得見。


簡約不一定只有單色,還有其他表現方式。

當不接單色時,可能第一反應會覺得遺失喜歡簡約的客人,但其實這兩者概念是不一樣的。單色是一種技術執行的方式,指的是整隻指甲刷上單一顏色,沒有其他造型變化。而簡約風格是一種設計語言與氛圍感,它可以透過留白、顏色選擇、排列節奏、質地搭配⋯⋯呈現出一種輕盈、耐看、內斂的美感,讓一個作品可以沒有複雜造型,但仍然充滿簡約的視覺。



最後的建議

所有的堅持一定不容易,也會有代價。如果不提供某些服務(例如單色、他店帶圖),可能一開始來問的人比較少,也常常要面對「請報價這款式」、「能不能做單色」的試探,甚至有時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固執,但這些過程其實也是在幫妳篩選真正認同妳的人。


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,甚至不同階段的妳會有不同的答案。但最關鍵的是妳是有意識地做這個選擇,而不是因為焦慮而讓客人幫妳決定。妳可以試著思考「我希望一年後,我被怎麼形容?」從那個形容詞出發,去調整妳今天每一個經營選擇。


妳做的每一個選擇,也都會慢慢形塑出妳未來是否還能保有創作的自由與空間。




​留言給我們

有時候只是卡住一個小問題,腦海裡轉來轉去,沒有人可以問。如果你剛好也有那樣的時刻,這裡是你可以留下問題的地方。不一定會立刻有答案,但我會好好讀,有些問題也許會變成下一封信或一篇文章。

※ 我們會定期整理投稿內容,並在筆記或網站內容中匿名回覆。有些問題也許會成為更多人共鳴的起點。

半邊研究室

在這個介於感性與現實、創作與經營之間的中間地帶,我們一邊做作品,一邊研究怎麼走得長久。

​美甲師的商業視角

© 2025 by The Side Lab.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