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我的風格是這樣慢慢長出來的

  • 作家相片: Grace
    Grace
  • 7月11日
  • 讀畢需時 10 分鐘

已更新:8月4日


每個創作者都會經歷一段迷茫,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,只知道對某些配色或材料特別有感。我們拼命尋找「風格」,以為它是一個可以找到的答案,卻忽略了它其實是一個慢慢長出來的過程。從美甲師的角度,我想分享這一路走來的體悟。

風格從來不是突然出現的,而是在無數次的嘗試、失敗、堅持中,一點一滴被磨出來的

很多人問過我:「你是怎麼找到自己的風格的?」其實我跟大家都一樣,我也經歷過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,只知道自己總是對某些配色、線條或質感特別有感,想試、想做、想留住它。


有時候我們會以為風格是一種找到答案的結果,可以透過一個穩定的流程與方法來發掘。但我覺得它其實也是一種內在的狀態,特別是當自己不再急著證明什麼,也不再追著外在的標準跑,而是願意慢慢靠近那個誠實創作的自己時,風格就會悄悄浮現。


現在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創作歷程,當我的創作從「完成工作」變成「內心的回應」,當我願意試出一個連自己也不知道會變成什麼的東西的時候,那些選擇與嘗試,就會開始為自己建立風格。



一開始模仿是必要的,不要急著跳出

很多人以為模仿是不夠好的,但其實模仿是風格養成期裡最紮實的一段基礎訓練。當我們還不熟悉材料、不熟悉手感、不知道哪些組合會有火花時,模仿讓我們先學會怎麼做。像是我們從小時候學語言、學走路、學畫畫,都是從模仿開始,我們看到大人說話,就試著發音;看到圖案,就用蠟筆照著畫;看到你拿湯匙,他也想學著拿。

模仿的本質是 「透過模擬,理解規則」。 最終要轉向:從模仿 → 分析 → 轉譯 → 再創造

我們學會怎麼搭配顏色、畫出一條穩定的線、甚至抓住美感的節奏,這些其實都不可能一開始就有深刻的理解。在初學階段先模仿沒關係,但最重要的是不要停在模仿,隨著進階一定也要開始訓練自己創造。


  • 這作品讓我喜歡的點是什麼 ?

  • 如果這個概念放在我自己的創作裡,可以怎麼變形 ?

  • 我能不能重新排列組合這些元素,變成我自己的語言 ?

這才是風格養成的開始。換句話說,模仿是入門,轉譯才是成長,創造才是成熟。


風格是日常裡慢慢長出來的

現在回顧自己的創作歷程也才發現,它就是藏在每一個選擇裡。包括選擇不照圖做、選擇讓客人的話變成設計的起點、選擇不斷練習把抽象的感覺具體化。


我很感恩一場陰錯陽差的選擇,因為我從一開始踏入美甲業的時候,就不接受「帶圖指定」的設計。之所以說是一場陰錯陽差的選擇,是因為這並不是因為一開始就有什麼理念,只是那時候的我還在學習階段,對自己的技術沒有太多信心。擔心做不到客人期待的樣子,也不想讓彼此都失望,於是選擇了更安心的做法。沒想到,這個看起來像是妥協的選擇,卻默默地影響了我後來的創作方式。


因為沒有參考圖,客人多半只會用幾句話、一些情緒來描述他們想要的氛圍。


「想要乾淨、舒服一點」

「最近心情有點煩,希望顏色能療癒一點」

「我喜歡低調,但還是想有點特別」


這些話,乍看之下很抽象。但也因為這些空白,我反而多了很多空間可以嘗試。從情緒找色彩、從語氣拆線條,每次創作前都像是在接收一個新的題目,慢慢去思考、去練習。久而久之,我發現自己在這樣的過程中,開始有了一些習慣的構圖方式、配色邏輯,甚至對材料的選擇也變得更敏感。那些不是為了成為風格而刻意累積的東西,回頭看時,也已經悄悄變成了自己的樣子。


後來我也發現,許多我的客人並不是想要一模一樣的某張圖片。他們更希望有人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,然後替他做出一款屬於當下的作品。這種過程讓我感受到,創作不只是做出好看的設計,更是一種互相信任的結果。



不知道喜歡什麼的時候,一定要勇敢試錯,千百次都不嫌多

一開始練作品時,我會覺得自己離「有風格」這件事很遙遠,所以我當下也沒有急於尋找自己的風格,因為我知道自己當時能做的,就只能不斷地嘗試,每天都讓自己開心去玩創作。所以我很常坐在桌前,一邊試一邊拍照記錄。有時候做完一整晚,到了凌晨還是覺得「這個作品好像不好看」,隔天又重來。我不誇張地說,我真的試過凌晨五點還沒睡,因為腦中有個靈感閃過,不做出來會睡不著。


我會很用力地「玩材料」真的就是玩。我去把每一罐自己有的材料都試一次,不同品牌的質地、濃稠度、流動性、不同材料組合之間的小變化,甚至連凝膠筆都換各種不同的粗細軟硬、不同寬度尺寸的來用……這些細節都會影響設計的呈現。


剛開始常常失敗,畫到一半就放棄,或是畫出來的作品也覺得有點心虛。但就是這些「不對的感覺」,在提醒我什麼不適合我。慢慢地,我開始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的膠質、偏好什麼樣的技法,也發現原來我對某些素材有自己的敏感點和語彙。這些試錯過程,後來成為我風格的一部分。我沒有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會走到這裡,但我每次都誠實地問自己:「我喜歡這個作品嗎?我還能不能再試一種可能?」我發現,風格從來不是突然出現的,而是在這些「做完後不滿意」與「再給自己一次機會」的循環中,一點一點被磨出來的。


我曾經連續一整個禮拜,每天在凌晨兩三點還坐在桌前試圖完成一片甲片,做完不滿意,就隔天重做。也試過凌晨五點還沒睡,只因為腦子裡突然有一個排列組合的想法,就是想要試到當下滿意。有一陣子我給自己的挑戰是「每一天都要做出一個新作品」,不管好壞、醜或美、成功或失敗。很多作品自己都不太想看第二眼,但就是在那些「失敗作品」裡,我學會了什麼配色會讓我反感、什麼筆觸太死板、什麼構圖讓人覺得無聊。


我也會放手去摸每一種材料,我會一個一個測試,甚至去做「這個素材+這種顏色」的排列組合實驗。某一次是畫左邊手,下一次就故意挑戰畫右邊看看。畫筆換成最細的、再換成最粗的、試著用沒人用的刷具、甚至用牙籤做出來的紋理。


這種「什麼都玩一遍」的過程,幫助我理解材料,也逼我更快建立自己的審美標準。久了自己就會知道,什麼是我真正喜歡的,而不是別人說好看的。試錯的過程不浪漫,甚至有點狼狽,但對我來說風格也不是一開始就靈光乍現,比較像是一點一滴去碰撞、去玩、去累積的結果。



當我發現一點點喜歡的東西,我選擇堅持下去

真正讓風格慢慢浮現的,也是因為自己開始對喜歡的東西有所堅持。那是一種很微小的確定感,像是平常我在反覆修改一款設計時,突然對某種膠的透明感有了好感,可能那個細節小到別人可能根本不會注意,但我卻莫名感到舒服。有時候是某一筆暈染的流動感,有時候是某種筆刷帶來的筆觸,有時候是一個構圖邏輯。


「啊,這就是我要的比例」。


這些在我當時都不是一個什麼特別的「大發現」,也不是覺得好像找到風格感覺,就只是單純一種「有一點點喜歡」的感覺,是慢慢累積的過程。但我都會為這些微小的喜歡留下它們、延伸它們。


但老實說,在商業現場真的也很容易迷失。我在前期新手階段的時候,有些客人會說他喜歡我的風格,實際上卻是希望我畫出某個具體的圖案、照著某張圖片完成。在某些時候,我也會被客人的需求帶著走。 「我要加上這個」

「這個顏色能不能換成粉的 」 「可以微調嗎 ?(實際是...大改版)」 「我想要那個顏色」


我以前會覺得,迎合市場是專業的一部分。畢竟能讓客人滿意、讓作品受歡迎,本來就是我們工作的責任。但久了我發現,那些「喜歡」也會慢慢從作品裡遺失。有些款式做完,明明不難看,客人也說喜歡,可是我心裡卻知道那不是我嚮往的樣子,那不是我每天都會期待再創作一次的設計。

不要做太多自己都不喜歡的事情,否則熱情就會變得模糊

創作的熱度不是來自掌聲,而是來自內心那個「啊,我真的喜歡這樣」的聲音。當我練習堅持的時候,哪怕只是一點點。有時候是一筆構圖、一種配色、一個材質的選擇,我會悄悄地為它們保留空間。到後來那些真正喜歡我的風格的客人,也會慢慢留下來。他們不會只把我當成會畫圖的人,而是相信我做出的每一筆都有它的理由。


當我接到比較具體的需求時,我心裡其實也會知道對方還不太認識我。通常是第一次來的新客人,也許只是還沒接觸過這種風格式創作的方式。我會在溝通時輕輕地說:「我會以我的風格為主發展設計。」在一開始就建立一種溫柔的界線,來讓客人提前認識我的創作規則。


我也理解客人的立場,有時候他們想要具體的東西,是因為有明確的需求,有時候則是對美的掌握還沒這麼有信心;有時候只是還不夠信任。這些都很正常,我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不要立刻覺得自己被否定,而是給對方時間,也給自己一點被信任的機會。


尊重客人的同時,也要尊重我自己。我會傾聽客人的需求,也會觀察客人想要的感覺,但我會用我的方式去詮釋。現在回頭看,那些讓我有一點點「喜歡」的東西,最後都變成我建立風格的基礎。只要我能夠堅持做我真的喜歡的作,懂我的人終究會留下來,而那樣的連結也是最穩固的。



把每一款作品,當成一期一會的藝術創作

如果把每一款作品都當成是一件「藝術創作」,不是「美甲款式」,那整個創作過程的心態就會不一樣。有一次,是個陰天,空氣很濕,客人穿著一件淺灰色毛衣,坐下來的時候整個人散發一種很安靜的氛圍。我一邊看著她的指節、膚色,一邊摸著桌上那些色膠和素材。


我心裡想:「如果這件毛衣變成一款指甲,會長什麼樣子?」

我開始疊加不同透明度的層次,讓筆刷故意留下一點點粗糙的痕跡,再點一點細微的亮粉,就像毛衣纖維在陽光下的光澤。那一刻我非常專注,我知道這個畫面無法複製,因為是那天的光線、她的語氣、我桌上的素材,以及我當時的狀態,共同決定的結果。


當我真的全心投入去做的時候,創作就會變得非常直覺,甚至有點像是用五官的感受在創作。那種狀態很難描述,但我知道自己很享受。可能也因為這樣的心態,我也享受那種做完的創作「不知道會變成什麼」的開放感那種不確定,會讓我有一點緊張,但也因此更小心地去聆聽每一個當下給我的訊號。


是感受到客人今天的心情 ?

是前幾天上班路上的街景 ?

還是我昨天在追劇的時候看到的一個畫面 ?


這種創作方式,沒有公式,也沒有保證。但我漸漸習慣了這種「去感受 → 嘗試 → 做失敗 → 重來 → 慢慢長出來」的過程,久了我也開始知道什麼東西是我的。



有時候需要一個外力的刺激

很多時候,我會做著做著就會被困在自己的框框裡,可能是太在意結果、太怕犯錯、太想要安全。所以我常常會逼自己去做一些看起來「不一樣」的事,像是硬要用一種從沒碰過的素材、設一個主題當作挑戰,或是讓別人來出題目、限制工具…。這些方式會讓我跳脫慣性,也從錯誤中意外撞出一些新的方向。


我曾經畫甲片的時候,會被 Alvin 丟到垃圾桶裡(笑死)。

(沒錯,他就是魔鬼教練。)


那時候我覺得好氣,畫了一整晚的作品,一句「不行,這個不對」就被丟掉。但我還是又坐回桌前,想著:「那我換個角度,再畫一次看看。」可能畫到凌晨三點、四點,又失敗了,但我心裡有個聲音:「不行,我想要弄懂哪裡不對。」


現在回想,我很感謝那些反面的聲音。因為有時候會太溫柔地對待自己的慣性,反而走不出來。但當有一個人幫你打破那個框,或你主動設定一個小挑戰時,就像窗戶被打開了一條縫,空氣就會流通了。


「必須在一小時內完成」

「你應該試試看其他的排版」

「這個材料已經用過好幾次了」

如果不是那些不被認可的時刻,我可能不會立即嘗試新的邏輯,也不會這麼快就找到一點點屬於自己的語言

創作者的玻璃心和好勝心,常常是共存的。嘴上說著「我只是想自由創作」,但心裡其實也會期待被喜歡、被認同、被看見。這樣的矛盾我也有過,只是我沒有讓好勝心遮蔽了成長的雙眼。我知道自己在意那些聲音,但更知道該怎麼讓這些情緒變成推進自己的能量。


也許是因為我消化情緒的速度很快,痛一下、氣一下,就什麼都忘記了,然後開始速速動手畫下一張。如果你也覺得最近的創作讓你有點悶,也可以試試讓別人出題給你、把熟悉的材料通通收起來換一批陌生的,或是乾脆設下一個自己都覺得「好不一樣」的創作限制。我相信你一定會在那些意想不到的撞牆期,看到一些從來沒想過的自己。



風格,是我與客人的默契

寫到這裡,我想起那些深夜坐在桌前的自己,那些被丟進垃圾桶的甲片,那些再試一次的倔強瞬間。風格從來不是一個終點,而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。每一次你選擇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喜好,每一次你在眾聲喧嘩中依然堅持那一點點微小的堅持,每一次你願意為了一個模糊的靈感熬到凌晨,你都在為自己的風格努力。


當客人說「我想要療癒一點的感覺」,我的手會自然地找到那個剛好的比例。這種默契不是因為我迎合了她們,而是因為我找到了自己,所以能夠用最真實的方式回應她們的需求,而客人也能全然相信我。


創作過程中的不迎合、不妥協、不放棄最終會匯聚成一種獨特的語言,一種只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。風格終究是藏在自己每一次勇敢的嘗試裡,也許現在還很模糊,但總有一天會從別人的口中聽見,那就是你的風格。




​留言給我們

有時候只是卡住一個小問題,腦海裡轉來轉去,沒有人可以問。如果你剛好也有那樣的時刻,這裡是你可以留下問題的地方。不一定會立刻有答案,但我會好好讀,有些問題也許會變成下一封信或一篇文章。

※ 我們會定期整理投稿內容,並在筆記或網站內容中匿名回覆。有些問題也許會成為更多人共鳴的起點。

半邊研究室

在這個介於感性與現實、創作與經營之間的中間地帶,我們一邊做作品,一邊研究怎麼走得長久。

​美甲師的商業視角

© 2025 by The Side Lab.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