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始終有原價&折扣價 ,真的有用嗎 ?

  • 作家相片: Alvin
    Alvin
  • 6月27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已更新:8月4日

作者

Instagram

Alvin / 美甲師的魔鬼教練

暫無


如果在價目表長期標示折扣價(例如原價 2000、折扣價 1399,但這個 1399 永遠都在)」那原價的意義是什麼 ?這是來自同學的匿名提問,也是很多同學在定價時候的困擾。我覺得這是一個關於品牌信任與商業選擇的議題,所以這篇文章想整理幾個我的看法,希望可以讓我們在經營的選擇上可以更清楚,想要建立一個怎麼樣的經營邏輯。


定價很重要,但它從來都不是客人會不會來的唯一關鍵。如果一遇到沒預約,第一個反應就是調價格、打折扣,試圖用更便宜吸引人注意。但事實上真正影響消費的主因,常常是客人對你的信任程度、風格認同、或是否能感受到價值感。


目前我們合作的美甲師在現場服務中,並沒有採用任何折扣策略。也就是說不會有生日優惠、週年慶價格,或是當月限定特惠等活動。因此,今天這篇文章並不是要教大家怎麼設計活動、怎麼打折,而是想回到更核心的問題:原價與折扣價到底是什麼?為什麼要區分?我會從品牌經營、心理學實際案例的角度來聊聊這個主題。



為什麼會有「原價」與「折扣價」?

關於「為什麼要有原價與折扣價」,在消費心理學上有許多理論與實驗可以解釋。以下分享2個關鍵的原理,是很真實存在生活中的消費心理學,無論是電商網站、百貨公司都會經常看到。


錨定效應(Anchoring Effect)

人們做判斷時,會過度依賴第一個出現的資訊,它就是錨點。例如,如果先看到原價 2000 元,再看到折扣後是 1399 元,會覺得划算。但如果一開始直接看到 1399 元,感受不會那麼強烈。常見在百貨公司會標「原價 $3,999、現省 $500」,就是透過原價來影響顧客的判斷標準。


喪失厭惡(Loss Aversion)

人們對「損失」的反應比對「獲得」來得更強烈,所以折扣價很常應用在促銷活動。當我們看到折扣快要結束,會覺得再不買就損失一個好機會,進而想要更快下單。常見會出現在限時折扣、倒數時鐘、倒數庫存,都是利用「不買會損失」的心理。



原價變假價,會削弱品牌信任

心理學機制雖然有效,但它們的力量必須建立在真實與信任的基礎上。當消費者發現你每次的原價都只是個數字,久了他們就不再信任你所標示的價值。同時也會失去了定價的靈活性,例如下次要再做折扣活動時,難道要再出現第三種價格 ?


我們也可以檢視消費心理的作用是否還存在價值:


➊ 錨定效應(Anchoring Effect)還有效嗎 ?

設定原價與折扣價能讓消費者「覺得折扣價很划算」,如果折扣長期存在,消費者的大腦就會說:「這不就是平常的價格嗎?那我為什麼要趕快買?」。一旦失去「原價 vs 折扣」的對比感,錨定效應的影響力會大幅減弱。雖然錨定效應不會完全失效,但會變質、弱化甚至反噬。它會讓客人習慣折扣價,最終讓品牌掉入「無法原價銷售」的陷阱。


➊ 喪失厭惡(Loss Aversion)還有效嗎 ?

喪失厭惡是指人們對「失去的痛苦」遠大於「得到的快樂」,它是引發行動的開關,但這個開關需要「快關上了」的暗示,才會被按下。所以當人們沒有錯過的壓力,就不會產生緊迫感,因為消費者知道:「我下次再買也一樣啊,不急。」。久而久之就錯過了成交時機。反而有時候消費者會質疑原價是不是虛構的,也會有一種:「你說我賺到,但其實我只是沒被騙吧?」的矛盾感。


折扣不是壞事,但它應該是特別的,應該用在策略性的時間點,達到特定目的,例如慶典活動、忠誠回饋、或是限時推廣。



我希望被怎麼樣的客人記住 ?

價格不是獲客的核心,信任才是我們每一次的價格設定,也是在決定我們想要什麼樣的顧客關係。我們可以選擇用價格競爭,但就必須承擔價格戰的代價。我們也可以選擇不打折,但那就需要更多的價值溝通與品牌經營。


可以試試問自己一個問題:「如果我是一位忠實粉絲,會希望我支持的品牌總是在打折嗎?」。一個有價值的品牌,要讓原價被理解、被認同,而不是讓人覺得永遠會有便宜的時候。


最後有一個法律的小提醒,雖然美甲師在制定原價與折扣策略時,不只是要思考:「我的定價是否反映了我真正想建立的品牌價值與信任?」但同時也需要留意法律合規。根據公平交易法第21條,如果標示「原價」卻從未以此價格販售過,屬於違規行為。公平交易法第21條明確規範標示價格必須真實、透明,且不誤導消費者。



作者

Instagram

Alvin / 美甲師的魔鬼教練

暫無


​留言給我們

有時候只是卡住一個小問題,腦海裡轉來轉去,沒有人可以問。如果你剛好也有那樣的時刻,這裡是你可以留下問題的地方。不一定會立刻有答案,但我會好好讀,有些問題也許會變成下一封信或一篇文章。

※ 我們會定期整理投稿內容,並在筆記或網站內容中匿名回覆。有些問題也許會成為更多人共鳴的起點。

半邊研究室

在這個介於感性與現實、創作與經營之間的中間地帶,我們一邊做作品,一邊研究怎麼走得長久。

​美甲師的商業視角

© 2025 by The Side Lab.

bottom of page